【品牌文化驅動營】故事會③:從“找米下鍋”到徐工支柱
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,黨中央提出了“四個現代化”偉大構想和改革、開放、搞活的方針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漸成長,計劃經濟越來越弱,工廠生產的產品作為“皇帝女兒不愁嫁”的時代一去不復返,職工要吃飯、工廠要生存,怎么辦?全廠上下各獻其計、各施所長,迅速打響了一場“找米下鍋”的運動,家具、制磚機、收音機……一時間五花八門的產品在工廠里誕生了。
徐州拖拉機廠大門(徐州裝載機廠前身)
80年代初工廠生產的抓草機和割草機
這一切雖然未能將工廠從破產邊緣拉回來,但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思想、資源、路徑都沒有先例可循的歷時條件下,“找米下鍋”正是徐州裝載機廠人艱苦創業精神的集中體現。
1983年,徐州完成地市合并,全市工業劃歸機械局管理。在機械局主導下,徐州工程機械廠的兩大主機產品之一的“裝載機”劃歸工廠,經過改良試制,工廠第一臺裝載機產品ZL40于1983年8月2日通過省級鑒定,當年實現12臺量產,迅速投放到了市場。自此,工廠有了自己的拳頭產品。
1983年,工廠第一臺裝載機ZL40下線
1985年,工廠從日本川崎重工引進了KLD85Z裝載機的全套制造技術,使工廠成為國內第一家生產制造大噸位裝載機的企業,也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大噸位裝載機的歷史。
工廠與日本川崎重工合作生產中國第一臺大噸位裝載機KLD85Z
產品被江蘇省列為省級重點消化吸收產品、替代進口產品,一經下線便受到行業和諸多客戶關注,紛紛銷往葛洲壩、大慶油田等國家級工程建設中,工廠知名度迅速提升。
80年代工廠生產的裝載機在施工作業
1987年,工廠更名徐州裝載機廠,成為裝載機產品專業化研發制造企業,并嘗試走出了“從無到有、從有到優、從小到大、從單一到系列”的產業發展路徑,成功注冊“三友牌”裝載機商標,逐漸在行業和市場中站穩了腳跟。
徐州裝載機廠大門
翌年,“三友牌”裝載機獲江蘇省優質產品稱號,以及科技進步三等獎。
1989年,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滾滾向前,集團化經營模式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大江南北。省委、省政府和工業機械部、建設部對徐州工程機械給予高度關注,作出了調整和重組的重大決定。
同年3月,由徐州重型機械廠、徐州工程機械制造廠、徐州裝載廠及徐州工程機械研究所“三廠一所”組成的徐工集團應運而生,凝聚成最初的“巨人雛形”,作為三大產業之一,徐工裝載機迎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。
80年代裝載機焊接生產線
如今的徐工裝載機,已躋身全球行業第五位,產品出口到170多個國家和地區,全球第一臺LNG裝載機、世界第三、中國第一的35噸級超大噸位裝載機、國家級智能標桿工廠......無數的新故事在這里誕生,而每一個故事,都蘊含著一代代徐工裝載機人70多年來艱苦奮斗、不屈不撓的精神與傳承。
注明: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,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! WICEE 2022西部成都工程機械展 官方網站-中國西部成都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